采风
钗盒情缘与历史兴亡的深度呈现
作者:中国文化报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0-05-24 18:52:00
  

    2010年2月28日,中国戏曲学会在上海大剧院为上海昆剧团、文新联合报业集团唐斯复工作室、上海兰心大戏院3家单位联合制作演出的昆剧全本《长生殿》颁发中国戏曲学会奖。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出席颁奖仪式并讲话,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吕育忠宣读了文化部艺术司的贺信,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致颁奖辞,中国戏曲学会顾问刘厚生、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龚和德向3家单位分别颁发了奖牌。中国戏曲学会颁发的学会奖既注重剧目的艺术性,又注重剧目的学术性,《长生殿》是获此荣誉的第20个剧目,2002年上海昆剧团创作演出的《班昭》也曾获此荣誉。此次上海昆剧团获学会奖是“梅开二度”。2010年3月1日,中国戏曲学会、上海昆剧团共同主持召开了昆剧全本《长生殿》创作学术研讨会。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作了专题讲话,《长生殿》主创人员和来自北京、上海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长生殿》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现将研讨会发言纪要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继承传统  融入现代
 

《长生殿·重圆》吴永平 摄
 
 
 

《长生殿》第一本,张军饰唐明皇,魏春荣饰杨贵妃。沈 琳 摄


 

《长生殿》第二本,黎安饰唐明皇,沈昳丽饰杨贵妃。郭长耀  沈 琳 摄
 

    《长生殿》第三本,蔡正仁饰唐明皇,张静娴饰杨贵妃。    沈 琳 摄

 

《长生殿》第四本,蔡正仁饰唐明皇,余彬饰杨贵妃。沈 琳 摄
 
 

《长生殿》中计镇华饰李龟年。郭长耀 摄 
 
 

 《长生殿》中吴双饰安禄山。沈 琳 摄 
 
 

《长生殿》中缪斌饰郭子仪。沈 琳 摄 

    陈  东(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如果没有蔡正仁、张静娴、计镇华等老师带领张军、黎安、沈昳丽、余彬、吴双等年轻一代,就不能把像《长生殿》这样的经典剧目很好地传承下去,那我们就会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后代。我们的时代在转型,吸引年轻人的东西很多,怎样把优秀的昆曲艺术通过钗盒情缘与历史兴亡的深刻主题和唯美的爱情故事结合得更好,使更多的年轻人来观赏昆曲,来研究《长生殿》带给观众的启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马博敏(上海京昆艺术咨询委员会主任)《长生殿》的成功不只是一个剧目的成功,而是整个昆剧的成功。它不是一个个体现象,应该从昆曲的本体来寻找它成功的内在规律。全本《长生殿》是传承与革新的双重成功,流传下来的几出折子戏和新创造的部分经过磨合,在表演和音乐唱腔等方面尽可能统一,演出比较完整。

    孙重亮(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总裁)《长生殿》的创作是一个战役,打得非常艰难。唐斯复从2000年开始搞剧本,一直到2005年排练,整整5年,如果不是潜下心来搞一剧之本,如果浮躁一点,随便剪裁一下,可能文本达不到今天这个程度。整个排练也非常精心,现在舞台呈现确实是美轮美奂。

    郭  宇(上海京昆艺术中心副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演出传播很重要。由于有了近70场的演出,让更多观众看,让专家更了解,舆论也加盟了,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如何经营这台“四合一” 的大戏?首先,戏的质量给了我信心,才有了首轮演出就设定了20场的“壮举”。多演出对戏曲院团尤为重要,明确了这一点,才有了《长生殿》在浙江、北京、山西、香港和即将赴我国台湾的热演。

    叶恒峰(上海昆剧团副团长)制作全本《长生殿》的过程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的过程:经历了传统方式与现代思维的考量,经历了昆剧人才传承与剧目传承相结合的尝试,经历了重重“磨难”。我们看到老艺术家们在昆剧舞台上老当益壮地示范表演,青年艺术家们在排演中趋向成熟的华丽蜕变。同时从演出市场调查表明,19岁至45岁的中青年观众占72.6%,这都是昆曲传承的成功。

    唐斯复(《长生殿》演出剧本整理者)全本《长生殿》问世300年后再现舞台,成为当今观众一睹为快的文化盛举。《长生殿》的生命由上座率和票房来延续,其价值和荣耀取决于精湛地呈现古今文化传播的话题。因此,创意和措施将不停地伴随舞台表演而形成。即将赴我国台湾演出的主题词是 “从故宫(北京)到故宫(台北)”,《长生殿》将永远追随祖先留下的辉煌文化精神。

    沈  斌(《长生殿》导演之一)洪昇《长生殿》原本50出,为何大量折子没传下来?首先可能是个别场次的故事情节不动人,第二是音乐性不强,第三是演技、演艺没玩艺儿。这次排练演出最大的收获在于挖掘了《长生殿》一批遗失已久的折子戏,新排创作了30多折,连同原有的,最后达到43折,这是很大的成果。

    张铭荣(《长生殿》导演之一)我们主张对于《长生殿》留下来的经典折子戏,能不动的尽量不要动,这些折子戏二三百年能传下来,说明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不要轻易地去下剪刀。另外,还有很多是失传了的戏、不演的戏,在新排这些戏时,一定要向经典的老戏靠拢,否则风格就会不统一。不能搞成新编历史剧,而是应该保留这样一个折子戏的范型。

    蔡正仁(第三、四本唐明皇扮演者)正如任何一个昆剧院团都不能不排练演出《长生殿》一样,作为一个昆曲演员,尤其是小生演员和旦角演员,不能不唱唐明皇和杨贵妃。这是对一个剧团的阵容与实力的检验,对一个演员水平的检验。排演全本《长生殿》,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光是磨炼剧本就花了5年多时间,排练就用了一年半,其间种种甘苦和艰辛唯有上天可表。

    张静娴(第三本杨贵妃扮演者)第3本中杨贵妃的戏很丰富,在《密誓》、《小宴》、《埋玉》、《冥追》4场戏中,人物的处境和情调完全不一样,这就给我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密誓》和《冥追》是新排的,《小宴》和《埋玉》是传统的,但我们都走传统的路子,关键是怎么样让传统的经典更耐看,新排的戏也好看,在导演、作曲的帮助下,我也花了很多的心血。

    顾兆琳(《长生殿》唱腔设计)戏是大千世界,曲乃半壁江山。我在昆剧全本《长生殿》的唱腔设计中,对昆曲音乐遗产作了认真学习和细致体验,定下了6个不变原则:宫调不变、套数不变、曲牌不变、主腔不变、笛式不变、结音不变,即尽量保持唱腔原貌,能不变的段子就以原貌重现,不伤其筋骨。最重要的是服务于剧情、服务于人物。

    刘元声(《长生殿》舞美总设计)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搬演全本《长生殿》是极大的挑战。舞台总面积不足150平方米,要容纳下三四十名演员和18位乐队成员,还要考虑到上下场人行通道和布景砌末的存放与迁换。通过台口扩展,演区后移,缓解了空间的局促;木帘构筑的台口在反复、变异、重叠中成就着审美;车台、天幕、中景的36次变化,为演出编织出一幅幅画卷。

    经典再现  意义重大

    刘厚生(中国戏曲学会顾问、《长生殿》顾问)昆剧全本《长生殿》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是实至名归。在当代昆剧史上它是一次有重大艺术成就的演出,创造了新的连台本戏的样式,使我们今天的昆剧演出有折子戏、单本戏,或二、三、四、五个晚上连演这种新的连台本戏。新连台本戏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让今天的观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经典作品,更深入地理解洪昇、理解《长生殿》,理解更多历史知识。这种价值是一种历史性的成就。

    戴英禄(文化部艺术司原副司长)上海昆剧团通过排演全本《长生殿》延续了洪昇原著《长生殿》的生命,真是非同小可,这说明我们的戏曲文化不是化石文化,而是一种活体文化,是“长生”殿,不是死魂灵。全本《长生殿》融铸了主创人员的情感,“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借李清照的一句词来概括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

    荣广润(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昆曲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戏曲剧种,主要任务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国戏曲的艺术经典,呈现戏曲的古典美。4本《长生殿》的演出具备重要的文化意义,也显示了上海昆剧团的综合实力。3位唐明皇与4位杨贵妃的饰演者展示了上海昆剧团新老两代演员的艺术风采,全剧阵容行当的整齐,视听效果的和谐完美,均非轻易所能达到。

    叶长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长生殿》文学顾问)《长生殿》自洪昇逝世后就没有全本演出了。上昆的全本演出是300年来头一回。既要对传统折子戏进行新的“回忆”与“润色”,更要对新排的内容进行创造与设计,是对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双重考验。可见,上海昆剧团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与探索精神,有鲜明的时代思维与战略思维。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对这部连台本的昆剧全本《长生殿》演出,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说。它好就好在重新回归《长生殿》的本体,回归《长恨歌》的原点,是以当代的眼光向《长生殿》原点的靠拢,也是向《长恨歌》原点的靠拢。让我们在观赏演出过程中重新获得《长恨歌》所提供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觉。

    王安葵(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洪昇在《长生殿》中所体现的这种感情与自白居易以来许多写李隆基、杨玉环题材的作家的感情一脉相承。《长生殿》不仅是题材的承继,而且是历代作家感情的积累,因此成为经典。不仅是剧作家的天才创造,而且一定要体现观众集体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上海昆剧团的演出也因此取得了成功。

    李春喜(中国文联研究室原副主任)全本《长生殿》秉承着一种敬畏昆剧传统的艺术态度,使演出成为展示和张扬传统戏曲艺术精神和创造精神的示范之作。对于只想片面地靠创新摆脱困境、寻求生存发展的某些当代戏曲创作来说,上海昆剧团的这个示范,价值是巨大的,将深刻地影响并促进当代戏曲创作继承优秀传统、发掘创新资源、延续艺术属性、维护艺术生态多样性。

    傅  谨(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所长)上海昆剧团重新演出的全本《长生殿》之重要,不仅意味着全本《长生殿》300年后重新回到舞台,更代表了一种我们阔别已久的文化态度重新回到这个社会,回到我们的生活。持这种一度稀缺的文化姿态对待经典,我们才有可能看到其所呈现出的“严守昆曲格范的古典美”。这就是这部大戏最闪亮的特点和魅力之所在。

    罗怀臻(著名编剧)全本《长生殿》的上演是昆剧演出史和当代昆剧发展史的大事件。21世纪初近于完整版的《长生殿》舞台演出,无疑传达了当下的文化姿态,这正是所有参与《长生殿》策划与运筹、导演与设计、表演与传播的艺术家和文化人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诚意。让我们领略了古典文学的崇高,也领略了现代演出的美好:不只是复制古人,更要寄托今人情怀。

    叶之桦(厦门市文化局原副局长、巡视员)全本《长生殿》的演出是国宝级的重大艺术成果,可以载入当代戏剧史。《长生殿》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随着此剧的演出和研讨,这部作品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也将掀起学术界对洪昇《长生殿》的再认识、再研究。盼望有一天不加删节的《长生殿》能盛大上演,也希望今后《长生殿》能不断被改编,被再创造。

    赓续华(中国戏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戏剧》副主编)4本昆剧《长生殿》的成功演出,是上海昆剧团又一次超前的艺术作为,是对所谓“戏曲不景气缘于节奏慢”的有力反驳。这不是在参赛争奖的引领下的功利行为,而是在深度呈现经典的艺术理想指引下的作为,所以,少了快餐的浮华,多了大餐的精致。整理、复活传统经典的价值远远超过仓促上马的原创剧目。

    朱为总(浙江昆剧团研究室主任)《长生殿》在更高的人文审美视点上精炼地浮现和融合于当代社会,并以新的舞台实践形成新的艺术积累,不断推动着民族传统戏剧的繁荣与发展,这也正是传统剧目生存于当代、传承于未来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让经典回归舞台,为时代凝聚精神,是一个可以变成现实的梦想,也是上昆全本《长生殿》带给我们的坚定信念。

    案头场上  深度研讨

    郭汉城(中国戏曲学会顾问、《长生殿》顾问)古典名著《长生殿》,在国内已有多家改本和多家舞台演出,它们各有所长和不足。龚自珍《已亥杂诗》中有云:“梨园爨本募谁修?亦是风花一代愁。我为樽前常惋惜,文人珠玉女儿喉。”可见改编古典名著之难自古皆然。这版《长生殿》是我看过的更为满意的一个,成就是多方面的,演出阵容强大,有着更为全面、深刻的舞台呈现。最重要的是:尊重古典名著的文学精神,尊重舞台艺术的创造规律。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我十分折服导演对于4本《长生殿》总体节奏的把握和驾驭。4本的长度,整体节奏的调控和把握是成功的关键。观众在剧场的直接感受是戏剧情境的渐进展开,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舞台节奏的张弛有度。高明的导演总是既掌控着剧中人物的命运,也引导着剧场观众的审美。

    王蕴明(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作为文艺作品的李、杨故事,1000多年来,当有3座峰峦:白居易的《长恨歌》、洪昇的《长生殿》和上海昆剧团新版的《长生殿》。这3座峰峦各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情怀和社会观照。新版全本《长生殿》的面世不仅让这一璀璨的古典名著辉映于当代,而且也为昆剧传承与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乃至经营方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龚和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钗盒情缘与历史兴亡这种有机结合的双线结构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与复杂情感,只有看“全本”才有可能比较清晰地感受到。今天的艺术家有胆略、有智慧来做整体性处理,使我们贴近了洪昇,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现代意义,一方面感到“真心”难得,一方面感到盛世繁华顷刻间衰败。这种人生感悟贯通古今,具有永恒价值,所以能走进现代。

    曲润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在一个受保护的经典剧目里,应该数一数有多少珍贵的东西,如有多少引人入胜的关目,有些什么独特的表演。全本《长生殿》的演出,每本第一出都是“传概”,即概括地综述上一本的内容,介绍这一本的大意,并在末尾提醒观众“且看第×本”,可以称得上“全”,让观众看到了全貌,这种认真的保护值得称道。

    刘  祯(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全本《长生殿》配置了强大的演出阵容,名角荟萃,老中青组合,相得益彰,足见其整体实力。演出虽场面宏大,但不以奢华的舞台包装粉饰表演,而是通过昆曲的唱念做打、声容并作传达昆曲的细腻、典雅和蕴藉,这是一种诗意浓郁、浪漫空灵的艺术,是一种韵致无限的舞台艺术,传达出古典艺术精神。

    丛兆桓(北方昆曲剧院一级导演)对《长生殿》新版演出,我们应充分肯定导演在昆剧传承中的重要性。沈斌、(张)铭荣这样的昆剧导演,理当成为国家级昆剧传承人,由他们做执行导演,才能体现出“创旧如旧”“整昆如昆”!由于传承下来的折子戏不多,大约80%的戏是新创排演出来的。全本《长生殿》的成功演出,他们的功绩和作用很关键。

    李庆成(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副院长)《长生殿》是一出人生的大悲剧。在表现李、杨等人“曲江之游”时,有一句台词“一场乐事成灾患”,我以为可以作全剧4本的总概括。李、杨的这场“帝妃之恋”对他们是“一场乐事”,但其结果,不论是对国对民乃至自己都是一场“灾患”。我觉得,全本《长生殿》的确是值得一看的好戏,它会让你思考人生中的很多问题。

    徐培成(沈阳评剧院原院长、辽宁省戏剧家协会顾问)戏曲是看名角儿的最好的艺术形式,舞台表演是戏曲艺术的制高点。  精品剧目从根本上离不开杰出人才——名角的天才创造。蔡正仁在演出中展现了坚实、优美、充满激情的昆曲唱腔艺术,清晰而别有南昆韵味的念白,独领风骚的表演艺术——风雅大度之美,其表演艺术已到了自由之美的高境界!

    周传家(北京联合大学教授)伴随着思想解放、年龄增长和阅历积累,通过反复阅读、观赏特别是4本《长生殿》的完整观赏,我对《长生殿》的全貌有了愈来愈立体的了解,对李、杨之间的 “帝妃之恋”及作者藉此所表达的爱情理想,有了不断加深的理解和新的感悟,并产生了认同和共鸣,不禁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超前的思想观念和深刻的人生况味击节赞赏。

    秦华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长生殿》后半部洪昇极大地发挥了卓越才华、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全剧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构成全剧的精彩篇章,应予充分肯定。《长生殿》后半部的李、杨爱情戏,表现出洪昇“至情”理念和爱情理想,悲剧色彩浓郁,是全剧故事情节和戏剧结构的需要,是当年“曲本体”的表现。

    王  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研究员)上海昆剧团版《长生殿》用经典的演出回应了300年前洪昇不尽的感慨,完整地体现出文人案头之作的文心智慧,对《长生殿》的文学之美、艺术之美赋予了最完整的理解。“白首红颜、对话兴亡”,身处不同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历史的评述者,同样也是《长生殿》的理解者。

    万  素(中国戏曲学会秘书长、文化部《艺术通讯》编辑部主任)《长生殿》通篇曲词优美、曲调动人心弦,既具有诗化的意境美,又具有音律美,真乃是“爱文者赏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上海昆剧团演绎全本古典名剧,藉此磨砺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犀利的艺术洞察力,这就是昆曲传承和昆曲文化生态重建之当务之急,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修复和人文情怀延绵之必由之路。

    李小菊(中国戏曲学会副秘书长)“副末开场”是明清传奇文学体制中比较重要的形式特点,上海昆剧团的全本《长生殿》以“说书人”的形式再现了这一角色及其功能。“说书人”在结构上使4本演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加强了对全剧的整体把握。这在近10年来昆曲经典名著整理改编的一系列作品中是比较突出的。

    薛若琳(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成立23年来,给20个优秀剧目颁发了学会奖,其中昆剧4台、京剧5台,京昆加起来几乎占了一半,说明这几年京昆有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成就,也说明中国戏曲学会对京昆艺术的高度关注。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副部长陈东和老艺术家蔡正仁,在讲话中都充分肯定中国戏曲学会奖,这就鞭策和激励我们坚持中国戏曲学会奖的较高艺术水准和学术性。我很敬佩唐斯复女士对原著《长生殿》进行了认真的梳理整合,删繁就简,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我也很敬佩上海昆剧团的领导,精心组织《长生殿》的演出,以及上海昆剧团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经过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使《长生殿》这部旷代名剧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审美趣味。此次颁奖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开得很圆满,我代表中国戏曲学会向上海京昆艺术中心、上海昆剧团、唐斯复工作室、兰心大戏院和上海、北京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