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
冯骥才主席的民间文化情怀
作者:  来源:bt365滚球   2016-06-16 09:50:00
  

  我有幸参与冯骥才主席领导的民间文艺事业,还要从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说起。2002年,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前,“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全面启动。时年4月,我陪同冯骥才主席考察济南四门塔等文化遗迹,参观了我的民艺收藏,就山东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进行了座谈。10月,在冯骥才主席的带领下,我们“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组一行抵达山西榆次进行采样调研,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程,涉及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和古村落保护等一系列领域。这是一场浩浩汤汤的文化工程,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从学者到大众百姓,从城市老街到乡村田野,从国家文化方略到政府执行举措,都进一步融入到解决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的现实行动中来。这也是我们经过了“五四”反思传统文化、运动式改造传统文化以及八十年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九十年代文化遭遇经济和市场巨流冲击后,对民族传统的文化意义、文化生态以及未来发展走向等,展开的广泛深刻而且持续不绝的研究和保护实践。冯骥才主席正是这一行动的发起者和引领者。

  记得抢救工程启动之际,冯骥才主席曾不无感慨地说,“我们不能笑呵呵地看着民间文化从自己眼皮底下消失。为了不负前人、不负后人,也为了今天的中国,我们决定对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大到古村落、小到香荷包’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彻底的、拉网式的普查与抢救,把中华民族5000年灿若繁星的文化全部拥进怀中,这是我们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这是时代和历史放在我们肩背上必须承担的责任”。寒来暑往,身体力行,他带领的团队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精神展开了关于木版年画、唐卡艺术、民俗文化、民间故事以及民间剪纸艺术的抢救,开展了对民间美术普查、古村落保护、民间杰出文化传承人调查等一系列工作。他围绕中国文化的前途与命运、文化现实中的困境与应对,以及民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等展开的思考和实践,充满了忧思和悲情,犀利深刻,振聋发聩,不断拷问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良知。

  冯骥才主席以深刻的文化先觉、深切的文化情怀、执着的文化使命,在历史性的社会经济文化转型进程中,从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给世人留下一个完整家底的意义上,推动开展全民动员的文化自救和人文精神重建。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发起对天津市商业老街的抢救行动,近十五年来,进一步将抢救和保护的范围拓展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为了摸清文化的家底,抢救严重濒危和正在迅速消亡的重要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能够领会民间文化中的命脉、智慧和情感,他身体力行,开展大量艰苦的田野普查,组织严谨科学的文献编纂,他卖画筹款,建立基金会,支持处于弱势的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并通过建言献策、传媒访谈以及个人博客等各个平台宣讲和呼吁,用自己的先知、先觉与先行,致力唤起国人的文化自觉。他更致力大学人文精神建设,年近七旬投身大学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等课题引入教学和科研,努力培养一批视野宽阔、有思辨力、操作力和社会责任的青年学者。冯骥才主席尝言“我们说责任,当然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要去承担。这道理无须多说,从雨果到晚年的托尔斯泰,从顾炎武到鲁迅,他们的言行都在我们心里。”这样不遗余力地行动,就是最扎实的文化担当。作为中国民协主席,他十五年如一日,坚持田野调研,呼吁抢救保护,推进理论研究,全面带动传承,团结带领专家和文艺家,开展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木版年画集成”“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等大规模调研和整理工作,形成了从田野调查到学术研究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存续文化薪火,存留民间记忆,增进了全社会对民间文艺抢救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共识。

  其中,引领性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对民族文化命运和乡土民生的关切是一条贯穿的轴线。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方法论的先行者,在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行动中,冯骥才主席积极引入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以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前沿的理念和方法,强调抢救、保护工作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强调田野作业的学术水准。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工程中,他带领学术团队建立了活态普查、全记录方式、数字化档案等一系列科学的普查方式,大大拓展了以往美术或民俗调查形式,采取民俗学、人类学、美术学、历史学多学科交叉方式,综合运用文字、拍照、录音、录像四合一的手段,对全国各地活态产地进行地毯式普查,不仅编纂出版了22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和14卷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并建成一整套数字化档案。这一系列举措对相关保护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论的作用也将更加现实、更加持久、更有学术价值。

  记得2015年,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巡礼活动在山西榆次后沟村举行时,冯主席在开幕式上喊我的名字,“13年前,我们来后沟时,你戴的那顶帽子带来了吗?戴上它吧!”掌声和微笑中,回到当年出发的地方,我戴上当年的帽子。一衣一帽尚且留存记忆风霜,更何况世代繁衍的村落古宅、辈辈传习的手艺呢?怎么能铲除、填平、新建替代呢?冯骥才主席正是以这样的深切的情感、温暖的情怀感染和带动着我们,在民间文化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的道路上行进,脚步匆匆,步履坚实。冯骥才主席曾说,“当整个社会迷惘的时候,知识分子 应该清醒;当社会功利的时候,知识分子应该给生活梦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任何时候都站守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他的文化情怀与担当感染带动了一批学人、一代国人,引领了对中国民间文艺乃至民间文化更广泛的关注、更深刻的认识、更紧要的抢救,冯骥才主席的文化影响、人格力量是最亲切的榜样和示范。

2016年6月15日 于历山作坊

编辑: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