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
关于民间文艺生态的修复问题
作者:  来源:bt365滚球   2016-09-05 13:20:00
  

  案语:8月29日至31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在京召开,围绕“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言献策,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营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良好环境,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体制机制进行讨论。全国政协委员、民宗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列席会议,就关于民间文艺生态修复的问题提出建议。

  我国民间文艺源远流长,保护、传承、振兴与发展亟需强基固本,回到文化生态这个基础上,深刻认识民间文化生态的整体性问题,把握价值,尊重规律,保护载体,修复主体,在更深层次上续存乡愁记忆、民间信仰、礼仪习俗、境界追求在内的精神纽带,增进人文关怀,提升民间文艺传承发展内生动力。
  事实上,如果缺少系统的文化基础和生态基础,碎片化的保护与发展往往难以为继;缺少民间情感关怀的深度自觉,容易走向片面的功利化保护与开发,甚至与文化传承发展初衷背道而驰。正如没有森林难以保护树木,没有海洋难以保护鱼类,关注文艺生态,关注环环相扣的“文化链”,要深刻把握具体因素环节变化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在把握总体文化结构的基础上促进民间文艺繁荣。
  当前,是时候回到民间文化生态这个基础上来,从日常生活、参与受众、多元载体上关注和修复民间文艺生态。
  具体提几点建议:
  第一,扎根民间生活,实施“民间文艺乡土回归计划”。
  首先,要把民间文艺工作的重心放在社区、乡村,亲民近民,服务推动地方特色文艺在农村和城乡社区扎根,开展传习、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并针对不同群体和地方民间文艺样式因地制宜实施传承计划,使普通民众成为传统民间文艺传承的重要基础,使民间文艺成为社会、社区和民众自然、和谐、稳定、有序、良好互动的重要纽带,增强文化认同与凝聚。同时,积极吸收群众创作成果,培育民间文艺繁荣的基础。
  同时,要鼓励和恢复包括良风易俗、良善信仰等的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好民间文艺的精神家园。在生态意义上关注民间文艺的多元载体,包括时间维度上,修复民间文艺的自然节律载体,充分认识传统生活中节气以及与岁律相合的传统节日作为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生成土壤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还原和培育传统节日里丰富的民间文艺内容,在当下生活空间中进一步充实民间文艺活动;修复民间文艺的人生礼仪载体,有计划地恢复和培育优秀民间礼仪,增强传统文化认同与情感维系,培育民间文艺应用的文化空间。
  在空间维度上,修复民间文艺的社会聚落载体,深刻认识民间文艺对传统村落、居民、生活的依存关系,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促进恢复传统民居营建等,保护民间文艺的丰富性。在精神、情感、价值的维度上,鼓励和恢复良善的民俗和信仰,在自觉自信的基础上,修复民间文艺生态,守护文化乡愁。
  第二,开展文化扶贫,实施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民间工艺扶贫计划”。
  在民间工艺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量身订制民间工艺帮扶措施,推进“文化扶贫”和精准扶贫,使特色传统民间工艺成为文化致富脱贫的一条路子。
  包括:其一,成立“国家扶贫公平贸易机构”,提供公平贸易信息,建立公平贸易渠道,引导公平贸易发展,为相对闭塞贫困地区的民间工艺生产者直接寻找市场和消费者,减少贸易中间环节,提高手艺收入,改变民族边远地区手艺农户处于产业链末端、获益微薄、权益缺乏保障状况。其二,在民间工艺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鼓励村民从事传统手工艺劳作,以家庭作坊为主体,前店后坊,发展手工艺生产经营,同时,加强基层协作组织建设,成立农村民间工艺合作社,在贷款融资、标准制定、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作用。其三,创新农村手工艺金融服务体系,参照国家有关惠农措施,面向少数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农民手艺人、农民经销商、农村文化企业职工等,实行缓、减、免等财税优惠政策。其四,鼓励少数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注册手工艺商标,开展“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申报工作,推动少数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民间工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区域文化品牌转移,以质量体系为基础,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商标注册和保护为重点,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贴牌”产品和更多“创牌”产品,发展特色手工艺品牌。其五,在条件成熟地区探索建立“国家手工艺扶贫示范基地”示范基地,以手艺带农户,以农户带农村,以农村带基地,以基地带销售,建设“手艺农村”连锁专营模式。其六,实施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传统民间工艺复兴计划”,开展创意研发、交流培训等文化帮扶,全面动员吸收社会力量来发展民族地区及贫困地区特色民间工艺。
  第三,留住民间乡愁,将民间文艺发展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民间文艺不仅是当代创作的源泉,也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的内容。在精神文化层面,要把握民间文艺在内涵创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发挥民间文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与传播作用,积极开展“中国梦”主题民间文艺活动,发展包含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充分结合地方文化和传统习俗,发掘和应用具有深厚基础的传统民间文艺,用好庙会、灯节、歌会、赛龙舟等民间文艺载体,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陶冶作用,形成具有积极价值观导向和深刻自觉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当代主流价值的认同。通过组织开展 “民间文艺之乡”建设,评选慈孝文化之乡、重阳文化之乡、忠义文化之乡等,使民间文艺传承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
  在公共文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物质层面,不仅要建“农家书屋”,还要培育地方性的民间文艺直接服务农村与社区,要加强对维系民间文化的基础设施维护、修缮和保护,加强相关公共文化空间、特别是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利用,发挥基础载体作用。
  第四,增强文化自觉,将民族民间文艺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面向国民教育,实施中国民间文艺“乡土教材”编纂计划,成立教材编纂团队,发掘地方民间文艺特色,充分梳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民间文艺样式,编纂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儿歌、童谣、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读本,编制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乡土教材,探索推进民间文艺进中小学的教材和课堂。同时,积极开展“民间文艺进校园”活动,制定相关展演计划、推广计划和培训课程及专题讲座,面向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加强民间文艺知识普及、学术研究和情感培养。
  加强大学民间文艺学科体系建设,推动“民间文艺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完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学”等相对独立的二级学科,完善我国“民间文艺学”学科体系,深化学术研究,为现实发展提供理论思辨和阐释,培养专门人才,为民间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人才和学术支持。切实加强跨学科研究,推进学术体系建设。
  深化民间文艺价值的社会共识,加强对民间文艺“人民性”的深度解读,明确中国民间文艺创作应该葆有的作品样式、应该拥有的健康养分以及传承发展应该具备的文化土壤,夯实“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的民间文艺基础。整体上,推动建立涵盖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社会传习的民间文艺国民教育体系。
  第五,尊重民间文化,完善民间文艺主体保护与传承机制。
  建议实施“民间国宝”文化推广工程,尊重和推广杰出的民间艺人代表,推出 “民间国宝”认定系列活动,认定包括个体的民间文艺家和集体的民间文艺传承团体,涉及相关领域最佳水平和传承贡献的代表,以及严重濒危、能使其保护传承的民间文艺代表。本着“为求名下无虚士,忍令沧海有遗珠”的态度,保证认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弘扬民间文艺的创造精神、传承精神、工匠精神,尊重民间文化谱系,鼓励民间艺人传承,为民间文艺发展发挥导向作用。
  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间文艺家保护与传承机制,分层分类制订保护制度。将认定标准架构到民间文艺家从“年龄-从业年限-资助激励”的模型中,分类认定、分类保护、分类奖励,从而形成自上而下不同民间文艺家构成的“保护链”,释放传承活力和实现可持续传承。充分考虑构建 “民间传人-民间大家-民间国宝”的“传承链”,强化分类认定、激励机制,颁发能代表不同层级传承人身份的认证书,既起到保护立档的作用,又起到挖掘发现、鼓励发展的作用,使“民间国宝”制度设计成为崇尚民间传承人、传承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第六,振兴民间工艺,实施“民间工艺设计转化战略”。
  国家“十三五”规划倡导振兴传统工艺,要就此加强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民间工艺的原生态、衍生态认定,促进多元发展。其中,具有鲜明民族历史文化特色但处于濒危困境的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与活化,加强文化生态基础研究,制定保护与传承措施,从丰富中华传统民艺存量、续存民艺母本、保持民艺多样性的意义上,促进濒危传统民艺的活化与发展。发展基础较好、具有较好的传承与生产基础并有望拓宽发展空间的传统民艺,要进一步丰富题材和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培育知名品牌,提高传统工艺等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从业者收入,提高对城乡创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促进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实施“民间工艺设计转化战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首先,要依据国家“十三五”有关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植根民间发展工艺规律,结合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立法、教育、“三农”等现实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中国民间工艺保护与创新发展规划”,包括完善民间工艺保护与创新体系构架,加强传统民间工艺“创新链”建设,加快传统民间工艺的定制化、品质化的创新传承进程;积极推动传统工艺供给侧提质增量,逐步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在优化相关要素配置的同时,出台政策、采取举措,就传统工艺投资、消费、出口全面、深度挖潜,培育需求市场,并找准传统工艺产品及服务的消费痛点,提高传统工艺产品及服务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满足大众消费需求,推动消费成为生产力;关注传统工艺产品及服务,引导传统工艺产品在研创、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系统化发展,增强传统工艺相关产业延展性,增大收益空间;进一步探索实施“中国民间工艺志愿者”计划,充实民间工艺志愿者队伍,发挥建设性作用,进一步在保护与发展、传承与教育、文化产品共享和建立创意产品国际传播渠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民间创造工艺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同时,要解决文化的产业融入与提升问题。“中国制造”等产业价值的提升,不仅需要科技创新驱动,还要激发民间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效能,赋予文化产业更高的情感附加值,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民间工艺的支撑力和持续动力。可进一步发扬手工艺传统,将中华审美传统融入现代制造业,形成中国制造的美学风格。

编辑: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