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考察潮州民间文艺
作者:  来源:潮州日报   2017-02-26 13:21:00
  

  美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史称凤城,是潮文化的发源地,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深深地吸引着国内外文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稽古问道。今年丁酉新春,乍暖还寒时节,广东潮州洋溢在一片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以“春满凤城·鼓动潮州”为主题的“2017闹元宵”系列活动盛大开幕,吸引了周秉德、龙瑞、潘鲁生、王鲁湘等文化名人前来参加“大闹热”活动,为潮州的文化强市建设献计献策。潮州市委书记李水华,市长殷昭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志晖等领导会见了客人一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内知名民俗专家潘鲁生兴奋不已,他已是第三次来潮州了,为深入考察我市传统文化,他用三天的时间,走古寨,游“神前”,赏潮艺,访艺人,努力挖掘潮州最富有民间特色的传统文化印记,与其他文化名人一起,为潮州梳理、整合、利用好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打响潮州文化品牌把脉处方,助推“凤凰展翅腾飞”。  

  “大闹热”让民俗专家叹服信仰的力量  

  潮州这个时节什么活动最热闹,当属于各个乡村民间的“闹热”民俗活动了。在千年古城潮州,通常以“闹热”来表示热闹或拜神的大节日。它是潮州每年在春节前后各个村举行的喜庆节日。每个村都各自规定某一天来举行这种喜庆活动,在这一天,每个村都会把自己的村子装饰得漂漂亮亮的,张灯结彩,气氛十分热烈、喜庆。节日主要活动就是游神了,村民会把村里的守护神请出庙,游行整个村子,祈求保佑合乡兴旺发达,幸福安康。游行的路上人山人海,鞭炮、炮仗声声不断,村民们习惯把亲朋好友邀请到来一起感受热闹。

  正月十三,是潮安区东凤镇下张村举办“闹热”民俗活动的喜庆日子。这一天,在潮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林泽龙、市文联主席程小宏、市文广新局局长李琼等领导的陪同下,下张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贵客,他便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潘鲁生一行刚到“闹热”现场,就被几十亩大埕上热闹非凡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活灵活现的布马舞、形象生动的铁枝木偶戏、祠堂内富有寓意的灯笼等不时吸引专家驻足观看,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存档。

  村里的壮丁们将大王公、大夫人、三王公、三夫人、仙师公、晋升公、花公妈、花公公、伯公、周仓老爷、土地公妈等诸“老爷”神像请上神轿,由标旗、仪仗队、醒狮、大锣鼓、潮乐队等作为前导,在下厝、上厝、新厝各主要道路巡游。老爷神像,大多是木头雕刻,大的比真人还要大,漆上金彩,小的只有一两尺甚至只有几寸高。游神队伍十分庞大,队伍的规模多达数百人,由标手、牌手、轿夫、乐手组成,人员均为村中男性,年长的统一着长衫或唐装,年轻者除承担特定任务的执事外皆日常装束。标旗仪仗上刺绣了“合乡平安”、“心想事成”、“年年有余”、“大展宏图”、“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祈愿主题。

  游神队伍在各厝的社神前停留举行祭祀仪式,村民们用三牲和香表贡拜诸神。村里去年添了男丁的成年男性在主事的引导下,向诸神集体行跪拜之礼。“抛老爷”与“走老爷”是下张村营老爷过程中最高潮的部分。在祭祀仪式中,执事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青年丁壮六人一组,在村民的关注的目光中,边喊号子边将神像连续向空中高高抛起,如此,即使在人群的后排也能看到老爷像不断“飞”向天空。“抛老爷”是个十足的力气活,丁壮们往往经过两次以上的轮换才能完成整个仪式。

  祭祀结束后,“营老爷”正式开始,丁壮们抬起神像向前飞奔,边跑边歇跑遍村里的每条巷子,直至送神像回“老爷宫”。“老爷”要巡遍村中各主要道路,大人小孩要等待游神队伍经过家门,每家每户祭拜许愿,祈求来年顺利,主要街道鞭炮不断,孩子们在欢乐的人群中穿梭,场面热热闹闹。不管是“抛老爷”还是“走老爷”,其原始信仰的意义,都是净土驱邪,祈愿风调雨顺,合乡平安。

  “营老爷”是一项借祖先神明巡土安境而自发组织的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男女老幼均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整个活动让人看到了潮汕人对祖先虔诚以及对神明的敬畏。营老爷队伍中不乏身在异乡创业者或打工者,他们一年之中不管多忙,都会在这个特定的时刻赶回来营老爷,与同宗同族的乡亲们一起共同完成这个重要的仪式。专家们对此场景充满十足的好奇心,一边紧跟着巡游队伍走,一边拍照记录,生怕错过难得一遇的画面。  

  古村落应当“一村一策”保护、活化起来  

  在考察了下张村营老爷活动之后,潘鲁生一行驱车来到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龙湖古寨。潮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史上,潮州先民根据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条件,选址、创村、定居,形成聚居群落,古村落是先人文化与智慧的结晶。龙湖古寨是潮州古村落的杰出代表,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依傍韩江而建,是明清时期名仕巨贾汇聚之地。进古寨前,专家们站在堤坝上远眺这个古村落,连片成排的古建筑错落有致,气势非凡。充满历史沧桑而保护完好的古建筑让潘鲁生等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走进龙湖古寨,寨内三街六巷纵横交错,古色古香,祠堂的匾额、屋檐下的灯笼、错落有致的砖瓦、窗檐上精美的壁画,一个个小细节都能引起专家们的注意,走到哪都得掏出手机拍一拍。在方伯第公祠,当潘主席看到窗檐边框以民间故事情节为内容描绘的精致图饰时,啧啧称奇,潮州民间竞有此高水准的艺人!在状元井附近民居,潘鲁生看到一家子其乐融融地围坐一起,做红桃粿、炊“发粿”时,饶有兴致地加入其中,与村民攀谈起来,拉家常,问礼俗,品茗茶。乐而忘返。

  “今天走访乡村,我发现潮州历史文化遗存资源非常丰富。”潘鲁生说,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好好保护,应该一村一方案,要最大限度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不能过度开发。他建议,政府部门要有效合理配置资源,关心基层村民,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让村民能在古村中正常生活,让古建筑活化起来,保留其传统文化的印记。此外,还要吸引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加入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团队中,出谋献策,让潮州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保护、传承、创新,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对接,使村民真正受益。  

  传统民间工艺必须重视谱系传承  

  三天时间,潘鲁生一行在市文联主席程小宏,省民协副主席兼潮州市民协主席李佳鸿,市文联组联部主任、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章碧武的陪同下,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大吴泥塑、木雕、花灯、潮绣、金银錾刻、制笔、手拉坯朱泥壶、铜壶等传统民间工艺传承人,同时了解这些艺人的生存与传承状况。每到一处,他都与艺人亲切交流,仔细揣摩手工制作的工艺品,认真了解每一项工艺的制作流程。

  “潮州的民间工艺无论是保护、传承还是创新、延伸方面,做得都相当不错。”“民间工艺的谱系传承很重要。”潘鲁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谱系传承能够更加激发传承人的责任感,从而让传统手工艺有根、有底气。”他认为,当代不少民间工艺传承面临创作情感、手工技艺、文化传播等缺乏代表性的瓶颈。而通过“家传”或“师传”的传承谱系,能更好地激发年轻一代传承人的责任感,让他们切实担负起传承的责任,使得一门工艺代代相传。

  潘鲁生在考察中还发现,长期以来,潮州地方党政对民间手工艺人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提供场地、搭建平台,让艺人“唱戏”、展示自己的手工艺术。同时,又可以与其他艺人交流探讨,汲取灵感,创作出更有价值的作品,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让他们今后生存、谋生和发展的空间有了着落。

  在潮安浮洋大吴泥塑吴光让工作室,潘鲁生与吴光让一见如故地交流起来。大吴泥塑这一项目发端于南宋,作品多取材于潮剧、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吴光让现在是大吴泥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儿子吴闻鑫和吴宏城都子承父业,成为大吴泥塑创作的中生代力量。在吴光让工作室,父子三人介绍了大吴泥塑雕、塑、捏、贴、刻、印、彩等工艺技法,以及彩绘与贴塑结合的艺术特色,其人物造型生动,场景表现鲜活,给潘鲁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大吴泥塑另一代表性传承人吴维清工作室,潘鲁生仔细观察其人物造型与制作特色,认为其作品具创新性,拓展了大吴泥塑的艺术空间。通过考察大吴泥塑,潘鲁生认为,大吴泥塑最大的特色是根植传统,具有独特的地方印记,“十五贯”、“乳姑不怠”、“断桥会”等作品,承载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潮州地域文化的直观呈现。

  在潮州花灯省级传承人刘耀生家中,专家们有幸见到了他的爷爷留下的“百屏灯脸谱”独传秘籍,这些脸谱技法讲究,形象生动,谱系保存完整,令人惊叹。刘耀生介绍,由于百屏灯制作不仅涉及花灯工艺,还综合了泥塑、潮绣、抽纱等传统工艺,至今还没人完成真正的百屏灯。潘鲁生认为,潮州花灯是潮州优秀传统工艺的集成,希望这位传承人能够将百屏灯早日制作出来,并将技艺传承给下一代。

  在潮州,潘鲁生一直牵挂着国家级潮绣传承人李淑英。在1月7日北京举行的“百花迎春——2017中国文联春节大联欢晚会”上,由潮州市文联推荐,国家级潮绣传承人李淑英老师作为粤绣代表,携带作品在晚会上惊艳亮相,并与潘鲁生主席合影留念。在李淑英潮绣传承基地,专家们一起欣赏了她创作的潮绣作品,观摩了操作技艺。潘鲁生说,我十分赞赏李淑英对个人创作风格的坚持,希望她能在当下商业化潮流中保持潮绣艺术特色,同时推陈出新,在题材技法等方面能有所突破,创作出具有潮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刺绣作品。

  在吴泽长贵稀金属艺术研究所,潘鲁生一行详细了解潮州金银錾刻业的发展状况。潮州自古以来是我国传统金属工艺的知名产地,其金银业最早出现于晋朝,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潮州金银饰品业进入全盛时期,当时潮州城有工艺作坊三百多家,从业人员五、六千人。如今,这项传统工艺的从业人员已为数不多。已故传承人吴泽长先生将平錾、浮雕、花丝、镶嵌等技艺熔于一炉,制作金银艺术品,在工艺界独具魅力。在观看了吴泽长大师生前的艺术佳作、潮州金银錾刻工艺传世精品以及入选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初评入选作品《九龙宝鼎》之后,潘鲁生饶有兴趣地拿起制作工具,尝试制作技艺,他鼓励吴泽长女儿吴美姿、吴仰姿、吴燕姿及工艺室的团队,能承接好前辈潮州金属镶嵌工艺手法,创作出更好的传世作品。

  潮州手拉坯朱泥壶历史悠久,宋以后,潮州成为陶器生产中心,从清代中期开始潮州朱泥壶便独具一格,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至民国开始,由于战乱的原因,朱泥壶的产量越来越少,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潮州只剩下几位老师傅会制壶,后来从事的人就更少了。直到新世纪这十几年来,人们重新认识到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制壶的行列,并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朱泥壶无论制作工艺还是材料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潘鲁生一行来到清代楓溪“老安順”手拉坯朱泥壺第四代傳人章燕明家中。章燕明的儿子、朱泥壶省级传承人章海元向他介绍了从事手拉坯朱泥壺制作的情况,当他听到作为手拉壶的传承人接受过工艺美术教育,潘鲁生感兴趣地询问其学后感想。他告诉随行者,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可以让传承人系统地学习到相关的设计学科等,有助于他们提高专业素养,开阔视野,从而把更多的潮元素与流行元素结合起来,对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创新。与此同时,他也认为,创新没有基础是不行的,传承人必须在拥有扎实的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才能搞创新,这样的作品才能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魅力,带动传统技艺越走越远。章海元即兴表演了手拉坯制作技艺,当看到一团朱泥在章海元手中变魔术似的瞬间拉成壶坯且壶盖与壶身分毫不差时,潘鲁生充分肯定其精湛的制作技艺。他认为,章海元这一代现在还年轻,代表着潮州手拉壶传统技艺的中坚力量,不仅继承了传统工艺技法,还进入知名高校学习工艺设计,设计出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意壶型,难能可贵。在考察过程,潘鲁生仔细察看了橱架上的各式壶器,对章燕明创作的作品保持传统特色,简洁、饱满而灵动的造型给予高度评价。潘鲁生还对章海元创作的多件作品进行一一点评,在座人员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育者,潘鲁生一直非常关心工艺美术教育。他认为,民间工艺的传承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做好保护、传承,另一类则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环境等,从创新和延伸这两个层面上拓展更多的空间。

  随后,潘鲁生一行来到年近九旬的吴瑞深老艺人家中,吴老先生从艺六十余年,创作的朱泥壶工艺精细,品种丰富,独具韵味。他的孙子吴哲晗是第六代传承人,继承了家族手艺,已经独立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在与艺人的交流中,潘鲁生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技艺的执着与坚守。传统工艺根植于民俗传统,技艺往往通过师传徒或父传子方式有绪传承。传承人是保证传统工艺薪火相传的种子,祝福他们的艺术生命能世代相继,永续发展。

  在潮州,潘主席还抓紧时间走街串巷,走访街头巷尾民间艺人,如潮州铜壶制作艺人陈秋发、昌黎路龙湖塘东制笔老艺人等,对潮州保持如此众多的手工绝活表示赞赏。同时,他还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略黄公祠,为精美绝伦的潮州木雕、石雕、金漆壁画所叹服!

  在潮州期间,潘鲁生一行还参加了“潮州市博物馆之城系列馆”挂牌仪式,观看了舞龙、布马舞巡游、民间潮乐大赛,品赏了潮州菜制作技艺,参加了元宵赏灯、品茗多项活动。潘鲁生说,潮州此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工艺美术之都,民间工艺底蕴深厚,门类众多,传承有序,呈现独特的生机活力,可以进行系统梳理,争取申创“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中心”,让民间工艺这一奇葩绽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被“闹热”现场深深吸引

参观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龙湖古寨

走访潮绣传承人李淑英

尝试制作金银錾刻

走访大吴泥塑工作室

与原新华社副社长周秉德、知名画家龙瑞、知名学者王鲁湘、潮州市常务副市长许志晖等观看潮剧表演时合影

潮州乡村“大闹热”

(编辑: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