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周巍峙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作者:  来源:bt365滚球   2016-09-05

  7月15日,“纪念周巍峙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深切回顾和纪念周巍峙同志为民族文艺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弘扬一代文艺家高远卓越的文化精神,激励当代文艺工作者坚定理想执着追求。
  回顾周老的文艺成就与精神,他将毕生的文艺追求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青年时代就投身于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以旧社会、恶势力决然对立的“周巍峙”为笔名,编辑出版抗日救亡歌选《中国呼声集》,在此后的创作与奋斗征程中,创作了《子弟兵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一系列凝聚时代精神和民族力量的歌曲,组织歌剧《白毛女》及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以文艺吹响了人民奋进的号角,高擎文艺进步引领的火炬。不仅如此,他时刻葆有民族文化的自觉,深刻关注民族民间文化命运,从1979 年发起到 2009 年全部完成,历时30年,领导完成了全国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共计出版 298 卷、400 册、4.5 亿字,史无前例,工程浩大,意义深远,被誉为“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 
  纪念周巍峙同志,要坚持深刻的文化自觉。周老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祖先所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除文字记载的以外,还有大量的蕴藏在民间的各种文艺形式之中,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处于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状态。特别是在大的时代变动下,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很容易就消失了,长期稳定的时候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从整个民族来讲,我们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民族民间文化绝不能在我们的手里断送了。”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正常秩序恢复阶段,“就想到建立一个有效的渠道,进行民族民间文艺的普查、收集、整理、编选和出版工作”,周老提出“抢救的工作非常迫切,我们要抓紧时间做这项工作”。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谈到:“1979 年,我去江苏农村进行了一个半月的调研。江苏的白茅山歌全国闻名,但当时年轻人已经唱不出原先的味道了;老艺人呢,咬字风格色彩很浓郁,但年纪大了,高音唱不出来。江苏还算保存比较好的,其他很多地方已经根本就把这些(民族民间文艺)抛弃了,民族民间文艺进行抢救、保存、整理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后,盛世修志、编撰文艺集成志书具备了条件,周老指出“这项工作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一个人、两个人、几十个人的事,也不像国外那样只是学者个人的搜集,而是以整个国家的力量,自上而下,全面部署,这样就不会遗漏,也不会留下遗憾。这项工作一搞上去就放不下手了,有十年时间我都没有出门,社会活动也很少参加,就专心搞集成,用我的长处为国家做一点有益的事情。” 三十年间,在集成编纂的凝聚和带领下,数以万计的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全面、广泛、系统地对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进行了调查。如果当时没有进行抢救性地普查、记录、整理和保护,恐怕很多文化瑰宝早已消逝了。正是这样一种远见卓识、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为民族为子孙后代记录保留了民间文艺的宝贵财富。
  纪念周巍峙同志,要学习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周老回忆集成编纂工作时曾说,“很多人搞集成 20 年、30 年,靠什么?就靠奉献精神。还有的人就为这个牺牲了。陕西一个‘老集成’,发洪水时为抢救资料,被水冲走了。大兴安岭漠河地区突发大火,一个搞集成的同志,先去抢救民间文艺集成资料,结果家里全烧光了。还有中国戏曲志总编辑部的(一位同志),去世时书还没有编完,留遗嘱说希望家里把这本书和骨灰保存在一起,‘我死也瞑目了。’……感人的事儿很多很多。” 作为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总编委会主任,他说“我一生从事过很多工作,在我的生命里时间最长、倾力最多的莫过于这十部集成志书的组织和编撰工作。它占据了我生命里四分之一还多的时间,为此时刻挂怀,不敢懈怠。”据集成工作的亲历者回忆,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加起来超过 1000 万字,他都仔细地读过,而且是像编辑一样一笔笔修改,最后又分三类把修改意见亲手誊写出来,这种精神大家都很敬佩。历时数十年,为民族民间文化的集体创造立史存志,不计名利,不计得失,忘我地奉献和付出,也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真正成就一项事业,成为民族文化的中流砥柱。
  纪念周巍峙同志,要继承民间文化繁荣发展的学术视野和理想。周老指出“中国古代就有编纂集成史志的优良传统,从《诗经》、《乐府》到《史记》、《四库全书》,这些丛书、志书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做出了独特贡献。我们盛世修志,就是为了继承这个优良传统,为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供全面系统而具有科学价值的文献资料”,“民间文艺浩如烟海,对它的挖掘、整理、研究、编纂可谓任重道远”, 强调“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完成并不是我们工作的结束,可能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一方面,还有许多重要的民间文艺瑰宝等着我们去抢救,包括节日载体、民族史诗和港澳民间文艺;另一方面,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研究与利用是一个持续工程,“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涉及到艺术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等学科的内容,为这些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和基本的理论。比如民歌、史诗等都具有多学科的价值,蕴藏了多少历史的细节,不光对于文学研究,对于历史学的研究,意义都非常重大”,同时,“‘十部集成’是民族民间文艺的‘百科全书’,它可以为我们民族的文艺发展、创作提供系统、翔实的资料,包括对我国的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以至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思想史等的研究,都能提供大量有科学价值的史料。它的内容很丰富,可以当教材,也可以朗诵、说唱、演奏、舞蹈”,周老指出“我的希望就是它能够发挥作用,希望大家重视集成、研究集成、使用集成、推广集成。集成不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事业。我们开创了这项事业,就要把它继续下去。现在,十部集成志书圆满完成了,但集成志书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集成价值的展现方兴未艾”。
  当前,农耕文明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家庭、人伦制度发生改变,农村聚落及其人际关系经历了历史性变革,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变化,在大的历史潮流和环境里,传统民间文艺生态还将遭遇持续的冲击和挑战。我们要学习和坚守这样深刻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继承学术理想,践行文化的奉献精神,从续存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留存民族文化基因的意义上,持续抓紧做好抢救与保护工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持续推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包括完成正在进行的《中国民间剪纸集成》的编纂出版工作,推进《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编纂和“中国唐卡数据库”建设,推进“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等专题系列项目。并进一步就刺绣、皮影、玩具等项目开展立项专题调研;进一步发现和关注社会变迁过程中严重濒危的民间文艺样态和处于“文化飞地”的民间文艺样态,及时做好民歌、民谣、民间戏曲等抢救和研究工作,践行民间文艺的时代使命。我们要以老一辈文艺家为榜样,坚定崇高的使命和追求,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过程中民间文艺的现实与规律,勇于求解现实问题,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民间文艺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实现从立档存志、强基固本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衔接和提升,实现民间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编辑:王志强